影史最伟大?!万字解析80年前影响电影无数的《公民凯恩》
哇...公民凯恩,没想到我有胆敢聊这部号称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!
这部1941年的《公民凯恩》,是真.教科书级别的影视作品案例,我记得当年在大学的影视视听语言课上,老师就用了几个月时间,在课堂上为我们拉片这部作品。
全球各地或平台,只要评选影史佳作,一定会有《公民凯恩》的身影,而且一定能排进前几名,被列为影史最伟大的电影...之一(不然会违反广告法)。
《曼克》背景放在了讲述《公民凯恩》背后的故事,以加里.奥德曼饰演的编剧赫尔曼.曼凯维奇视角展开,为我们呈现更多《公民凯恩》这部开创“电影艺术”神作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《公民凯恩》这部电影到底传奇在哪,为何它能成为众多电影人审美出奇一致的伟大电影,《公民凯恩》又到底伟大在什么地方?!
《公民凯恩》拉片解析
《公民凯恩》根据当时美国报业大亨威廉.伦道夫.赫斯特的一生为蓝本撰写的剧本,同时也结合了以美国报刊编剧和出版的标志性人物,约瑟夫.普利策的事迹为原型,没错就是那个“新闻界奥斯卡”的普利策奖的创始发起人。
另外还有英国报业巨头诺斯克里夫,美国著名编辑赫伯特.贝亚德.斯沃普等等,他们都成了片中主角凯恩一生故事的来源,交织成为了凯恩性格的综合体样本。
影片的剧本首次采用了周而复始的环状叙事结构,打乱时间以拼图的形式组建主角凯恩复杂的生涯。
电影的开头即是结尾,先告知观众凯恩在巨大的“上都”宫殿中逝世,宫殿外围“不可侵入”的牌子,和如同监狱的网状围栏,就已经暗示了凯恩与世隔绝的孤独,宫殿周边空无一人,各种豪华的设施,在幽暗的气氛中显得阴森恐怖。
凯恩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手中握着玻璃雪花球被松开,凯恩说出了神秘的生前最后一句话“玫瑰花蕾”,这句话也成了影片的题眼和激励事件,引导观众去探索凯恩生前内心最大的谜团。
接下来为了更快速让观众认识凯恩这个人,影片用了一个以“新闻讣告”的片段,在短时间让观众以最通俗易懂的新闻方式,来回顾了凯恩辉煌又暗淡的一生,让观众很快就被带入到凯恩的故事世界里。
新闻里讲述凯恩如何用自己的财富,在佛罗里达的一片荒漠山脉中,建起了比皇室还要巨大奢华的“上都”宫殿,里面放满奇珍异宝,动物成双成对堪比诺亚方舟,甚至上都宫殿的造价,是金字塔之后有史以来最高的。
之后片段以报刊新闻方式,来快速展示给观众凯恩是何许人也,这样的视听手法,被之后很多影视作品用来迅速建立起角色的身份。
之后新闻报道继续扩展凯恩的报刊创业史,以及巨富发家史,他的婚姻状况和从政事迹等等,富可敌国的凯恩,对报刊新闻的控制和干预,甚至还涉及到了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事。
结合影片后面层层递进对凯恩不为人知的故事,这里也讽刺了绝大部分快速新闻报道方式的片面性和表面性,以及以章盖全无法做到深入全面的缺陷。
片中播报凯恩新闻片段的节目叫“NEWS OF MARCH”(新闻在进步),同时也是讽刺了当时现实中的一档新闻系列节目“TIME OF MARCH”(时代在进步)。
影片开局简短回顾凯恩的一生,真的是凯恩真实的一生吗,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,新闻社的人想要挖掘更多凯恩背后的谜团,于是他们从凯恩生前最后那个词“玫瑰花蕾”出发,想要获得更多吸引读者的凯恩八卦爆料。
于是编辑部决定指派记者汤普森去试着找寻所谓的真相,让他负责去采访凯恩生前的好友和工作伙伴,凯恩更丰富的人生经历,由此展开。
汤普森先去找了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,镜头从外面的倾盆大雨有着苏珊的墙体海报,调度到室内喝着闷酒的苏珊,介于当时的电影技术,中间进入室内时有通过雨水转场断了一下。但这一组镜头也算是可以理解为早期现代电影工业的长镜头了,这组镜头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多,全景到中景的设计,演员的入画,走位等等都经过了精确的考究。
汤普森第一次采访就吃了闭门羹,这也是剧作中经常提到的“争执点”,同时也是阻碍事件无法正常顺利进行的一次挫折和冲突。
之后汤普森自己去了赛切尔纪念图书馆,去阅读赛切尔关于描写凯恩的日记,赛切尔是一位大银行家,汤普森从他的日记中,渐渐了解了凯恩的童年。
凯恩孩童时家境贫寒,但不久凯恩母亲在自己的采矿区域发现了黄金,于是她雇佣赛切尔建立了一个信托基金,该信托基金会为凯恩提供优质的教育和住所,这意味着凯恩将要离开他的没有教育文化背景的父母,跟随赛切尔到大城市芝加哥。
在签署合同的过程中,父亲炮语连珠的阻止,声称作为孩子的父亲,如何如何舍不得自己的孩子。
但当他听到赛切尔念出每年他们夫妇将获得5万美金时,父亲嘴脸瞬间180度大转变,甚至在劝说外面玩雪的凯恩跟赛切尔走时,比谁都起劲,生怕赛切尔因为凯恩的倔强和不愿意改变主意,自己拿不到每年的钱财。
于是,凯恩跟着赛切尔去了芝加哥,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,一个圣诞节上,赛切尔为孩童凯恩送上滑雪橇作为圣诞礼物,注意这个滑雪橇,它很重要。
一句简单的圣诞快乐的互相问候拆分,瞬间做了时间上的跳切,这闪前跳切也被堪称影视最长,上一句“圣诞快乐”,下一句回“新年快乐”,两句之间就整整过了20年。时间来到了凯恩30岁左右,他已经继承了信托基金的财产和控制权,这时候凯恩已经成为了“世界第六大私人财产的支配权”的人。
同样是在叙事上做了连贯跳切,当赛切尔委托助理写信给凯恩时,下一个镜头直接是助理念出凯恩的回信。而这时凯恩对家族财产兴趣不大,而是买下了当时濒临破产纽约《问事报》。
在凯恩几番整改期间,《问事报》起死回生,并引领壮大了报业界,凯恩的手段,则是利用黄色新闻作为卖点。
黄色新闻是新闻界一种专业的术语,并不完全是指腥膻色,而是夸大新闻事件,煽动丑闻,煽情读者情绪,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标题党。
原本以为凯恩报刊大亨的头衔可以持续很久,但结果1929年遭遇金融危机,凯恩几乎所有报刊事业破产,贱卖回给赛切尔所属的银行,银行将会每年支付给凯恩相应的津贴。
短短两场戏,凯恩的报业从如日中天到破产,最后在签约的结尾,影片又打开一扇更能深凯恩内心的门,凯恩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片中赛切尔提到凯恩总是在买买买,一生没有做过任何投资,都是在消费,而凯恩则说他如果没有继承遗产,或许能成为一位好人。
什么是凯恩眼中的好人,带着这样的疑问,记者汤普森阅读完赛切尔关于凯恩的日记,之后我们继续跟随着汤普森,采访报刊业的总经理伯恩斯坦。
从中我们也能开始了解,之前的凯恩生前回忆片段,只是框定在赛切尔的日记里,接下来则是伯恩斯坦对凯恩生前为人的回忆。
整个故事发展到这,已经有点《罗生门》的味道了,当然《公民凯恩》比黑泽明的《罗生门》还早上映了8年。
伯恩斯坦再次给凯恩立下了不一样的人格坐标,凯恩要的不是钱,那他要什么 ,或许没人知道。
根据伯恩斯坦的陈述,他对前面的赛切尔的日记不屑一顾,更不会认同赛切尔日记对凯恩的回忆,为此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凯恩故事的另一面。
凯恩年轻时有一位挚友,是戏剧评论家杰德,他们一起接管了《问事报》,在那凯恩认识了伯恩斯坦,作为下属,伯恩斯坦自然是对老板凯恩言听计从。
之后凯恩还为《问事报》的传承和信念,写下了自己对新闻报道履行的正能量承诺,并刊登在新改革的《问事报》上,这里有一个光影的小细节,当凯恩签署承诺过程时,只有他处在阴影处,看不见他的相貌,这也暗示了凯恩之后对自己承诺的出尔反尔。
之后凯恩掌控下的《问事报》,招兵买马挖到了竞争对手《纪实报》的主干团队,便很快创下了纽约报刊发行数684000多份。
在庆功宴的歌舞升平中,我们也能感受到凯恩开始在用挥霍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,包括之后去欧洲度假,开始着迷于各种珍贵雕塑作品,并大量寄回报刊社。
等到凯恩回到美国时,还是带着婚约的人,未婚妻是当时现任美国总统的侄女。
影片视角回到了伯恩斯坦的办公室,通过他的推荐,汤普森找到了住在疗养院的凯恩挚友杰德,凯恩个人生前的故事,第三次易主视角到了杰德的陈述上。
片子在这又安置了一个细节,杰德一直强调自己头脑清醒,但他总给人感觉多少有些犯糊涂的样子,并痴迷于雪茄,这些细节从而也给到观众暗示,杰德口中的凯恩,又会有多少是真实还原的呢。
杰德紧接着伯恩斯坦聊到的凯恩和第一人妻子的婚姻,凯恩和妻子在家中吃早餐的时间流逝过场戏,也算是影史的经典蒙太奇剪辑了,现在只要解析到《公民凯恩》,怎么会少得了这段戏的讲解。
这段戏从凯恩和妻子一开始你浓我浓,到后来互相拆台彼此疏远,影片只用了短短2分钟诠释完毕。
片子通过服装,餐桌的道具等场面调度去表示时间的流逝,起初两人座位距离很近,聊的都是甜言蜜语,甚至在光影处理上,还给凯恩妻子用上柔光效果。
但之后两人对话节奏越来越快,通过镜头扫过窗户火车过场般转场,证明时间在流逝,最后两人坐在餐桌两端,看着不同的报纸已无话可说,甚至都不想多看对方一眼。
凯恩和妻子的婚姻关系走向形式主义后,凯恩便在一次机缘巧合下,认识了一位普通的剧院歌手苏珊。
凯恩在某日被飞驰而来的车弄脏衣服,正巧苏珊的家就在旁边,苏珊邀请凯恩到家中清洗掉衣服的污渍,凯恩出于好奇,让苏珊弹唱一曲。
苏珊弹唱同一首曲子时,唱到一半苏珊小小的房子变得更为宽敞,房间布置更为奢华。
这里同样运用了极为精简的场景转换去代表着两人关系的递进,还有时间的流逝。
之后凯恩开始从政,慷慨激昂在台上发表竞选州长的演讲,那些煽动性的说辞和咄咄逼人的态度,是不是很熟悉。
但就在凯恩州长势在必得的时候,早已貌合神离的妻子要求凯恩跟她去一个地方,这地方正是凯恩和歌手苏珊的房子。
在那里凯恩竞选州长的竞争对手也在那等候多时,对手要求凯恩明日宣布退出竞选隐退政坛,否则将公开凯恩婚外情丑闻。
这时在场所有人,甚至包括苏珊,都认为隐退是最好的选择,因为事情公布苏珊也会名誉扫地,但凯恩偏偏决定继续竞选,我命由我不由天。
这一种叛逆的冲动,其实从前面凯恩执意要创建报刊,以及后面的一些列动作都显得尤为大男子主义和独裁的性格偏执。
这些都可以联系到凯恩小时候被突然送走的经历,儿时不受控制的人生,在后来要加倍试着抓住自己的命运。
但事与愿违,凯恩婚外情登报之后,选情一落千丈最终以失败告终,杰德也因为这件事情,和凯恩闹了矛盾,并要求调去芝加哥,从此两人的情谊分道扬镳但不至于决裂。
这场戏值得注意的是摄影的视角,在当时因为摄像机非常大,在《公民凯恩》之前,室内拍摄对话戏,基本会是平视或俯拍机位,但导演奥逊.威尔斯为了创造仰拍角度,在地板直接挖了一个洞,把摄像机放进去。
这样的角度可以把靠近摄像机的人拍得很高大,而远处的人则显得较为渺小,在凯恩和杰德对话争执中,虽然杰德争取到了调到芝加哥的工作,但其实镜头语言告诉我们,凯恩一直以高大的身影压制着杰德,几个仰拍机位,凯恩基本都是靠近摄像机显得很高大,甚至还直接贴着摄像机只露出腿部,以巨人的姿态面对杰德。
这也暗示了杰德之后一言不合被解雇,一切的决定都得看凯恩的心情。
凯恩被迫离开政坛沼泽后,和苏珊再婚,并承诺让苏珊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歌剧,显然这是一场极具破坏性的演出,放今天来说就是霸道总裁让自己女人做女一号拍了一部烂片。
演出结束后,作为《问事报》本身,也变相成了这次演出的公关团队,工作人员都在发愁如何撰写这次失败演出的剧评时,凯恩出现在办公室,并盘问许久不见的杰德,是否把剧评已经写完。
而杰德自己则在办公室喝个烂醉,音乐剧评只起了个开头,而这开头已经足以把这部音乐剧骂得体无完肤,自负的凯恩自己按照杰德的口吻和风格,继续痛骂这部他斥巨资的音乐剧,更重要的是,他还开除了杰德。
他们两人的友情和工作伙伴关系从此决裂。
这部歌剧到底有多烂,影片再次对凯恩受访对象易主,这次来到了苏珊本人的亲身描述,我们在苏珊的口中,又得到另一个在感情和家庭中更为深入的凯恩为人。
在采访中,苏珊自称自己并没有太想成为出名的歌手,音乐和歌唱并非是苏珊生命的全部,但凯恩却一直花重金鼓励和支持苏珊。
影片也从而转向凯恩对婚姻感情生活更为大男子主义的一面。
虽然凯恩聘请了最出名的歌剧老师来教导苏珊,但烂泥扶不上墙,苏珊始终连最基本的音都唱不准,但凯恩不管,让大家掩耳盗铃,大都会歌剧演出如期而至。
同样是那场歌剧演出,影片用了不同的机位和角色的刻画,让我们更深入到这场歌剧的台前幕后,看这场歌剧演出时,即使观众不懂歌剧演出的好坏差异也一样能看懂,聪明的导演运用了侧面表达的心理作用,来让观众看懂这场歌剧是有多烂。
作为苏珊的老师和歌剧导演,在台下力不从心手忙脚乱的指挥着,而剧评人杰德只看了开头就玩起了手中的宣传册,甚至还为了消磨时间撕出了面条丝。
而凯恩显然不太懂歌剧,但从旁人的窃窃私语负面评价中,已经知道演出烂的程度,到了最后大家稀稀拉拉的鼓掌,凯恩还没能在思绪中回过神,之后他用力的鼓掌,也暗示了他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。
在所有报刊发行后,骂声一片,苏珊最气不过的,是凯恩所属的报业同样是一边倒的开喷。
前面影片也交代了,《问事报》的负面评论是凯恩自己写的,这里大家或许会困惑凯恩为何要这么做,他似乎想要证明一个最初办报刊信守的承诺,但其实这个承诺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变质。
从凯恩开除杰德就已经说明一切,之后杰德还把凯恩当年手写的承诺草稿寄到他手里,凯恩亲手撕碎了承诺手稿。
而凯恩更自负和强势的是,他要已经名誉扫地的苏珊坚持唱下去,而且是用逼迫的方式,苏珊到头来只是凯恩的一颗证明自己地位和成败的棋子而已。
在镜头语言中,凯恩和苏珊的地位也一目了然,整场戏苏珊嗓门很大一直在呵斥着凯恩,似乎苏珊占了上风,但其实从角色的站位上,苏珊一直坐在地上,而凯恩一直站着,苏珊用俯拍,凯恩用仰拍,这些都代表了凯恩一直占上风,苏珊的大呼小叫显得软弱无力。
最后凯恩走到苏珊面前,凯恩巨大的阴影挡住苏珊,可怜的苏珊只能看见小狗哀求般的眼睛。这些都明示了凯恩还是占了绝对的主导控制权。
之后苏珊再演出了几场,终于不堪心理负担导致轻生,这时凯恩才答应了苏珊的哀求,不再勉强她唱歌。
世外的纷扰告一段落,但却没能让凯恩内心恢复平静,影片这时给到了完全阴影下的上都宫殿。
苏珊像被软禁在监狱里的囚犯,无聊的玩着拼图,整座宫殿被描绘成只有她和凯恩,凯恩从很远处走来,声音还带着回响。
苏珊想去纽约找乐子,而凯恩早已厌倦了大都市的喧闹,两人因此更为疏远,谈话转场间,他们的距离远得甚至说话都听不清。
凯恩为了证明自己并不孤独,安排了一次远足户外帐篷露营,户外乐队正在唱着“it can’t be love。
而在帐篷内,苏珊和凯恩正式摊牌,痛斥凯恩是一位只爱自己的自负之人,凯恩扇了苏珊一耳光。而更重要的是,凯恩并没有感到任何歉意。
苏珊决定离开凯恩,在宫殿房间里,苏珊打包好行李,这时凯恩才终于第一次展现柔软的一面,他恳求苏珊不要离开他。
眼看这样的央求效果就要凑效,但凯恩最后说出,你不能走,你不能这么对我。
这时候苏珊也算真的看明白了,她的去留,还是在于凯恩的心情,眼前的凯恩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情绪,才做出不让苏珊离开的请求,苏珊自己的决定和心情,从来都不重要。
一气之下,苏珊做出了自己的决定,离凯恩而去。
影片到这,凯恩从亲情到事业到感情,全部土崩瓦解,除了剩下的财富和空荡荡未完成给的上都宫殿,凯恩一无所有。
影片这时转到上都宫殿的管家,他重新接上了苏珊离开的后续,凯恩暴力拆毁苏珊的房间,他拿起一颗玻璃雪球,自言自语说到”玫瑰花蕾“。
凯恩若无旁人的走在上都宫殿,当他恍惚穿过镜子走廊时,两边的镜子映射出无数的凯恩,也影射了他内心的分裂和破碎,这个画面也被称为影片最美最诗意的镜头。
从始至终,还是没有人知道玫瑰花蕾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直到在打包清理上都宫殿无数珍宝物品时,汤普森做了总结陈词,或许玫瑰花蕾正是凯恩一生想要追求但却得不到的东西,就如同拼图中残缺的一块。
影片最后,在工人们烧掉一些无用的杂物时,其中有一块雪橇板,就赫然的印着“玫瑰花蕾”。
被誉为影史最经典伟大的《公民凯恩》,到底伟大在哪
《公民凯恩》的导演奥逊威尔斯,同样也是影片的主演,也是影片编剧之一,《公民凯恩》是他的第一部电影。
剧作家赫尔曼.曼凯维奇,是一位因为酗酒成瘾差点毁掉自己职业生涯的编剧。
还有刚崭露头角凭着1940年《呼啸山庄》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格雷格.托兰德,三人和一群舞台演员和播音员共同组成了《公民凯恩》的团队。
1941年时的好莱坞,正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末期,大片厂制度正在没落,《公民凯恩》的项目就是在这个交接时期,拿到了不受限制的创作电影的自由,还能有丰厚的投资。
正是因为这种不受限,才让他们大展拳脚,拍出了一部让人意外惊喜的《公民凯恩》。
《公民凯恩》放在今天看,也是一部剧情节奏快速,抓人眼球,有着毫不过时的镜头语言和用光,商业和艺术结合得非常好的类型大片。
在1941年,那时有声电影也就发展了十多年,逐渐替代无声电影,《公民凯恩》的问世,基本算是有声电影初代发展经验的结晶,并从中突破了很多传统电影史上的束缚,从而成为现代电影代表的新标杆。
首先是电影的创作思维,打破了此前电影总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剧作方式,1915《一个国家的诞生》开创的电影时间正序经典手法,《公民凯恩》颠覆了。
再来是1926年《战舰波将金号》的蒙太奇语言,《公民凯恩》继续发扬光大并玩得更炉火纯青。
1933年的《力量与荣耀》中的闪回技术,《公民凯恩》则贯穿全片玩转得不亦乐乎。
在塑造角色上,影片采用文学中经典的“不可靠的叙述者”理论,为观众呈现出更多角度的凯恩人设,而不是在《公民凯恩》之前,大部分电影用旁白OS来推动事件,建立角色的方式,这在那时是前所未有的。
这些从剧作到拍摄到后期剪辑的新颖的创作思维和理念,都成为了现代电影讲故事技巧的源头。
当然,非线性叙事也并不是《公民凯恩》首创,就如电影语言不是《公民凯恩》发明的一样,影片只是在电影诞生积累了50多年后,被一群做舞台剧的创作者根据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智慧,再次创新打造了更影响后人的作品。
这就像影评人詹姆斯.纳雷摩尔说的,只不过从来没有人像他们一样,把技术堆积得如同“应有尽有的七层蛋糕”。
在摄影上,影片更是结合叙事的逻辑,为观众呈现更为精明准确的镜头语言表达,在前面拉片环节已经说了一些了,这里再扩展归纳一下。
众所周知,电影迷肯定都听说过,奥逊威尔斯是“深焦摄影”和“长时间拍摄”的骨灰级忠实粉。
深焦摄影顾名思义就是用特定的光线,构图和机位,让画面中所有的景物都清楚可见。
众多影视作品,镜头都会利用光圈来虚掉不重要的事物,让观众视线集中在清楚的角色或事物上,(用《她》的一些画面),但《公民凯恩》则是通过演员走位,还有场景的构图,还有摄影用光来突出视觉关注点。
这也是因为奥逊威尔斯是舞台导演和演员出身有关,所以在《公民凯恩》里,很多场景调度和用光,都有舞台布景的效果。
比如开头凯恩“新闻讣告”片段结束后,新闻编辑的老大以一位大背光大背影出现,如同阴暗神明的形象,也正是这样深不可测的人,才会要提出挖掘“玫瑰花蕾”真相的想法。
而一直在跟进“玫瑰花蕾”的记者汤普森,全片没有一次正面的露脸,只有背影和侧脸,更接近于观众的视角,和观众贴合在一起冷静看待整个故事。
然而讽刺的是,影片开头的凯恩“新闻讣告”,正是汤普森本人慷慨激昂的配音。
用画面构图说故事,更是《公民凯恩》比比皆是的存在了,最著名的当然就是赛切尔和凯恩母亲签约那场戏,远处凯恩在窗外游玩,但凯恩被设置在小小的窗户范围内,意味着凯恩只是在一个被框定的有限空间里获得短暂快乐而已。
凯恩母亲和赛切尔坐得很靠近,几乎占了右边一半画面,凯恩父亲则站在左边孤立一人,这样的站立关系也说明他们意见上的不一致。
影片的光影运用就更不用说了,黑白片的一大优势或者说最难攻克的地方,就是光影的处理,在凯恩事业和生活处在最好的时候,影片对角色和场景的用光都非常透亮,但随着凯恩事业的滑坡和他内心的孤独呈现,影片的光线越来越阴暗,上都宫殿的出现更像是幽灵古堡。
在剧作角度上,《公民凯恩》是公认的绝佳剧本,影片获得次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但在剧本之外的撰写上,却有着不小的争议,有人认为这是曼凯的功劳,奥逊威尔斯只是在原作上做了很小的改动。
但后来又被说成威尔斯参与了剧本前期创作大量的改动工作,甚至让曼凯都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剧本,但碍于不想让威尔斯独吞剧本功劳,才最终在编剧署名挂上两人的名字。
《公民凯恩》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可以挖掘,作为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电影作品,是不可能一期视频就能写完的,如果大家感兴趣,还是可以自己去看看这部经典的作品,从中你会发现更多你自己的感悟和理解。
相关问答
《公民凯恩》中凯恩的人生悲、喜剧,在电影历史上不朽的丰碑是如何形成的?
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,即使只是一句普通的台词,也能被爱它的观众解读出原本没有的意义。在我观看《公民凯恩》的整个过程里,这种感觉从始至终都充...
imdb影史最伟大电影?
影史最伟大的电影个人觉得三部备选,肖申克的救赎,教父,公民凯恩,肖申克的救赎长期霸榜各个电影评分网站第一名,我个人看过几遍,的确名不虚传,教父就不用多...
公民凯恩因为属于什么电影?
《公民凯恩》是由奥森·威尔斯于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,由奥森·威尔斯担任导演、制片、编剧,奥逊·威尔斯、约瑟夫·科顿、阿格妮丝·摩尔海德、多萝西...
教父1的情节点分析?
一、父子关系,值得注意的第一个细节。《教父》的开头,在黑手党“教父”维托·柯里昂的女儿婚礼仪式上,他不肯照全家福,非要等到与小儿子麦克一起照。记得第...
电影《公民凯恩》中凯恩临死前说的“玫瑰花蕾”到底是什么?
《公民凯恩》的整个故事由“玫瑰花蕾”引起。“玫瑰花蕾”是凯恩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。记者汤普森查访了能够解释“玫瑰花蕾”的与凯恩有关的人从而揭开了凯...
公民凯恩导演介绍?
导演是奥逊·威尔斯。《公民凯恩》是由奥森·威尔斯于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,由奥森·威尔斯担任导演、制片、编剧,奥逊·威尔斯、约瑟夫·科顿、阿格妮...
十大经典电影莱温斯基?
“莱温斯基”可能指的是著名的电影评价网站RottenTomatoes的创始人JoelRabinowitzLiebman所以以下为经典电影的列表:以下是十大经典电影(按字母顺序排...
给大家科普一下48123论坛V2.36.36(2024已更新(今日/知乎)
成为了今年的黑马电影之一,电影中的各个情节,仿佛就是我们打工生活的复刻剧情介绍:《48123论坛》:《神探蒲松龄》曝“初入奇境”版预告成龙颠覆出演展现不一样...
《公民凯恩的故事梗概是什么?
《公民凯恩》【故事梗概】:1940年的一天,在佛罗里达州海滨的仙那度庄园里,76岁的报业巨头查尔斯·福斯特·凯恩病逝了,临死前,他除了喃喃地吐出“玫...《公...
蒙太奇的功能有哪些?为什么没有蒙太奇,就没有了电影?-红...
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,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,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,启迪观众思考。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。每个镜头都是对...